我确诊了中度抑郁

2020.07.19

抑郁症

抑郁症(WHO维基百科),是目前主流社会极易被忽视的一种常见病。我从未预想到有一天它会和自己联系在一起。

从事互联网行业的人压力其实都不小,这也是我建议各位重视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或者说,随着社会发展和各种其他因素的促使,压力、负面情绪激增且无处释放,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我觉得我们需要用中立的态度去看待这些概念,有了心理问题,患上抑郁症并不是可耻的事情。恰恰是这种自我否定和自卑让这种病愈演愈烈,折磨自己。

🔍 发现

工作几年后,除了阅历和各方面能力的成长,我渐渐发现自己会出现焦虑、烦躁、负面情绪明显增多、极容易被别人的无能所激怒,更甚至是出现每天晚上都不甘心入睡而导致的熬夜,以及性欲下降。

并不乐观的事实让我感觉这个事情可能需要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了,首先就是利用有效手段去发现自己有什么问题,于是我开始查阅资料进行抑郁症的相关资料调研,并针对杭州当地的权威的抑郁症门诊进行搜罗。

📱 预约门诊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为什么我不去寻找心理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首先,我认为这也是一种有效途径,但作为一般人,并非医疗从业者的我并不认识业内比较靠谱的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那么唯一能让我觉得能够得到有效结论的就是靠谱的医院了。

最终我决定去杭州第七人民医院(杭州市心理卫生中心,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三甲专科医院)。由于我比较排斥盲目的没有安排的行程,所以我使用了支付宝进行了抑郁症门诊的预约。基本上只能约到半个月以后的号,更加说明这个时机下,越来越多人开始出现并重视抑郁症了。

预约成功后,我收到了含有预约码的短信,短信内告知我需要在当天 10 点前完成预约取号。同时把这个事项添加到日历中以便自己不会忘记。

🏥 就诊过程

🎫 取预约号

就诊当天我大概在 9:30 到达了医院,停罢车后进入门诊楼拿出准备好的医保卡到自动挂号机处取预约号。插卡后就自动查询到了我名下的预约,点击确认就可以取到预约号,并自动排入当前就诊的队列当中,十分方便。有时候我在想,要说现代科技民用化收益最大的,医院的就诊流程应该算一个了吧。

🩺 初诊

大概 9:45 左右我就被叫号了,进入诊间后有两个医生,估计另一个算是学徒吧,经常去医院的同学估计也见惯不惯了。其中主诊医生开始问一些问题,基本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 这次来看病是为什么,通过什么发现自己可能有抑郁症;
  • 是否有比较大的压力;
  • 是否有出现焦虑的现象;
  • 是否有出现烦躁的现象,或者坐立难安的情况;
  • 睡眠质量如何,入眠困难么,睡眠质量好么,晚上会醒么,早上会醒得很早么;
  • 是否有心情差,特别容易发脾气的情况;
  • 性欲正常么;
  • 身体是否有什么不适,例如头晕、头痛、腹泻、胸闷、心慌等症状;
  • 体重是否有下降,食欲方面是否有变化;
  • 是否有消极轻生的念头,是否想过生死方面的问题,是否有轻生未遂的情况;
  • ……

所有问题基本上都是基于你所陈述什么时候开始发现自己(本次)抑郁,例如近两个月,近两周。这些问题可能乍一看没什么高深,但是这里希望各位一定要真实作答,抑郁症不像其他病理性症状可以通过化验、放射性诊疗来快速下定论。医生肯定也需要通过半暴露疗法来掌握病患的真实数据,所以,这里一定要真实作答。初诊后医生会根据作答情况初步评估可能性,然后开出下一步需要干预的处理方案。就我而言是做题和做心电图检测。

📃 做题

其实很多人都在说,难道抑郁症就是简简单单做几套题就能下诊断得么?当然不是,做题只是套用已经既定行程的规则来明细病患的相关症状表达,从而让信息对称来得更简单更全面。这里的测试需要到一个类似微机教室的房间来做,使用自己的病例号登录后就可以看到医生为你派发的题目了。就我而言,需要做症状自评量表、心境障碍问卷、瑞文智力测验、睡眠质量指数问卷、宗氏焦虑自评量表、宗氏抑郁自评量表总共六套题目。

做题前不要有压力,不要因为题目多就乱做,秉承了看病就要实事求是输出主观信息的观点,我大概从 10:00 开始做题,在10:20 完成测试,完成后会直接生成打印的报告。

💗 心电图

做题之后来到心电图检测室,就像体检一样做了一次心电图。这里我个人猜测,只是为了方便排除器质性病变。也就是是否有相应身体组织方面永久性损伤而导致的一些情绪波动。事实证明,就心电图而言,一切正常。

👨‍⚕ 诊断

拿着六套题的报告和心电图报告,回到诊室让医生做进一步诊断。医生会根据这两份结果有针对性的在做一些排查和疏导,最后输出一份诊断。基本断定我的情况是中度抑郁 + 轻度焦虑。目前阶段需要通过药物进行调理,主要是针对缓解焦虑、改善睡眠,主要有以下几种:

💬 再诊和疏导

医生看我就诊期间虽然情绪不高,但是逻辑情绪,表达流畅。所以决定让另一位医生单独陪我聊一下,继续确认我的亚型方向。明确了这个疏导只是再次精确确认并可能会保持两周一次的回访频次,并不含有任何收费性质和推销的属性后,我同意了此次疏导。

疏导的医生还是非常平易近人的,会对恐惧、紧张、妄想、精神分裂等一系列问题和进行确认以及各类情形的分析。我也表达了我对所开得药物的一些不理解,医生全部都正面的回答了我的问题。也让我对网络上对这类药物的副作用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最后的诊断总共花了大概一个小时的时间。

🧾 费用

就本次就诊而言,我全程使用了医保,并没有自费一分钱。具体的费用支出如下(单位:元):

  • 挂号费:17
  • 诊断费:307
    • 症状自评量表:65
    • 心境障碍问卷:39
    • 瑞文智力测验:39
    • 睡眠质量指数问卷:20
    • 宗氏焦虑自评量表:20
    • 宗氏抑郁自评量表:20
    • 半暴露疗法:45
    • 常规心电图检查:20
    • 首诊精神科检查:39
  • 药物:157.39
    • 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75mg×7×2):87.8
    • 右佐匹克隆片(3mg×7×2):64.34
    • 阿普唑仑片(0.4mg×21×1):5.25

共计:481.39

💬 总结

其实我对于自己诊断出了抑郁症也并不惊讶,毕竟我觉得如果你都跨出第一步来到医院挂抑郁门诊了,也不可能是什么事儿都没有了,只不过这个中度抑郁确实有点让我出乎意料。

退一步来说,在没来之前我其实还挺排斥这个诊断的。在网络上看了一些分享,大家都是做一套题然后就匆匆确诊,最后的处理可是要摄入药物的,这肯定是需要慎之又慎的。但是今天诊断流程下来后,我会发现其实医生也是会极力想了解你的内心、你所遇到的问题,只是通过了一些看似常规化的手段而已,你通过这些手段表现出的问题,他们确实会侧重去了解和分析的。

药物我应该会尝试看看,看了一些剂量应该不算大,如果有任何问题我会进行其他干预。最后,还是那句话,有问题早发现早治疗,祝各位看官身体健康。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